09年大学毕业生4个仅一人找到工作
来源:上班啦浦江人才网 | 发布日期:2009-03-31 12:24 | 点击:2575
浙江在线03月31日讯 时近四月,在各个高校的校园里,难觅大四毕业生的踪影。他们当中的许多人,正穿梭于城市的各个角落,以期完成人生的又一次角色转换。
他们正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谋求人生第一份职业,难处在哪里,又有多少人找到了工作?本报记者抽取了一个毕业生班级,进行了一次就业样本调查。
样本特征
浙江某知名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班,共30名学生。45%学生的父母,是个体工商业或私营企业员工,20%的学生来自农民家庭。这样一个数据颇具“浙江特色”。
这个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企业管理软件、财务软件等数据库处理知识,眼下的经济形势的确影响到了他们的角色转换。30个学生中,到现在只有七八人找到了工作。
他们所在的经贸学院收到的单位用人意向书和就业协议书,和去年同期相比,也明显减少。
网络求职收获意外之喜
【数据报告】我们的调查显示,有80%的同学,有过笔试或者面试的经历,而其中43.75%的同学,笔试或者面试的次数达到了10次以上!而这样努力的结果是,只有约四分之一的同学,目前收到了用人单位的录取通知。
【案例剖析】在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后,来自台州椒江的男生杨再马,收获了一个意外。
他曾在几家国有银行参加过5次笔试,无一中的。后来又在各种大型招聘会上投了20多份简历,但一个电话都没接到。
而他在网上以关键词方式所留的就业意愿,被杭州一家银行看中了。他抱着试试看的心理,却一路无阻,最终在上个星期签下了就业协议。
“相比之下,招聘会的效率实在是太低了,而且参会的单位心态不一,不排除有些企业只是宣传并没有招人的可能性。”杨再马说,他这次意外找到工作,就如中了彩票,一开始根本没料到。
不过,像杨再马这样幸运的学生,毕竟很少。绝大多数同学还抱着一叠简历,继续为工作而忧愁。
当然,也有些同学显得很“逍遥”:“由熟人推荐,或者让父母找人托关系,这种方式来得更直接和有效。”
“面霸”们不甘只做烂白菜
【数据报告】在我们的调查中,有60%的同学认为他们找到的工作,必须对得起学历。也有约10%的同学觉得自己潜意识中还坚守着本科生该有的“价值”。多年的成本投入,应该在这个时候得到回报。但他们往往忽略了这种“投入”本来就有风险。
【案例剖析】邵力宇因为考研没能成功,今年2月仓促地投入找工作的行列中。“跑过不少省内的大型招聘会,也参加过一些单位的面试,但一直没找到满意的。”
最让他哭笑不得的一次是,在宁波的一场招聘会上,他试着给一个培训机构的展台人员,递上自己的简历。“对方翻了翻简历问:浙江某大学?没听说过这个学校啊。他们开出的月薪,仅仅是500元。”
“不知道是他孤陋寡闻呢,还是我自我感觉太好,我觉得他们实在是没什么诚意。”回到学校,邵力宇在自己的博客上写道:“就算我们真的是白菜,但也不是烂白菜。”
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同学说,为了让他读好书,家里这么多年来花了很多钱。“如果我们不能找到一份稍微像样的工作,那怎么对得起自己,怎么对得起父母?”
多数学生遭遇“经验”困惑
【数据报告】在求职过程中,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什么?对于这个问题,50%的同学作了填写。我们注意到,超过66%的同学,都不约而同地填写了“能力”,有超过26%的同学反映,“经验”和“实践”为用人单位看重。
【案例剖析】尽管还没有签就业协议,但张胜强不太着急,如果他想留在现在实习的公司,应该没什么问题。张胜强说,他的自信来自于有丰富的实习经历。“现在许多单位要求有工作经验,考公务员也会有这样的要求,这对刚出校门的学生来说,挺难做到的,因为真正有用的实习机会并不多。”
在考研失利又暂时没有找到工作的时候,邵力宇趁着大四空闲,在杭州某政府部门实习。“主要协助做些数据统计和文字方面的事,和我们学的专业倒没有关系。”邵力宇说,“有些招聘单位看我的简历时,也不认为这是‘经验’。”
我们在调查中发现,许多同学担任过校园里各种组织或社团干部,但这其实并不是用人单位所看重的“工作经验”。象牙塔和外面的大千世界之间,隔着的并不仅是一扇校门。
●学生心声
发展空间远比薪水重要
对于已经成功签掉协议的杨再马来说,接下去他要面对的是参加银行的培训。“然后得在前台实践一年,熟悉银行的各种业务,希望将来能够做营销、管理方面的工作。”虽然和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同,但这是杨再马的理想。
一份看得到“未来”的工作,是这些毕业生们最为希望的。“在一个平台上,有发展前途最重要,薪水多少其实并不重要。”邵力宇说。
来自湖州长兴的男生张胜强已经有过三次实习的经历,从事电脑硬件服务和网站架构等。“这和我们学的专业不一样,看起来也是很底层的工作,但有个人兴趣在里面。这样的工作,能够不断提高自己。”
“面试、笔试、向有经验的同学了解如何应聘,都是学习的机会。”杨再马说,一次在某大型电子商务公司参加面试的经历,让他深有体会。“对方为面试各个环节所做的准备,都会让你觉得很专业。和其他求职者交流,应对考官的问题,都是很好的学习机会。”
他们正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谋求人生第一份职业,难处在哪里,又有多少人找到了工作?本报记者抽取了一个毕业生班级,进行了一次就业样本调查。
样本特征
浙江某知名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班,共30名学生。45%学生的父母,是个体工商业或私营企业员工,20%的学生来自农民家庭。这样一个数据颇具“浙江特色”。
这个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企业管理软件、财务软件等数据库处理知识,眼下的经济形势的确影响到了他们的角色转换。30个学生中,到现在只有七八人找到了工作。
他们所在的经贸学院收到的单位用人意向书和就业协议书,和去年同期相比,也明显减少。
网络求职收获意外之喜
【数据报告】我们的调查显示,有80%的同学,有过笔试或者面试的经历,而其中43.75%的同学,笔试或者面试的次数达到了10次以上!而这样努力的结果是,只有约四分之一的同学,目前收到了用人单位的录取通知。
【案例剖析】在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后,来自台州椒江的男生杨再马,收获了一个意外。
他曾在几家国有银行参加过5次笔试,无一中的。后来又在各种大型招聘会上投了20多份简历,但一个电话都没接到。
而他在网上以关键词方式所留的就业意愿,被杭州一家银行看中了。他抱着试试看的心理,却一路无阻,最终在上个星期签下了就业协议。
“相比之下,招聘会的效率实在是太低了,而且参会的单位心态不一,不排除有些企业只是宣传并没有招人的可能性。”杨再马说,他这次意外找到工作,就如中了彩票,一开始根本没料到。
不过,像杨再马这样幸运的学生,毕竟很少。绝大多数同学还抱着一叠简历,继续为工作而忧愁。
当然,也有些同学显得很“逍遥”:“由熟人推荐,或者让父母找人托关系,这种方式来得更直接和有效。”
“面霸”们不甘只做烂白菜
【数据报告】在我们的调查中,有60%的同学认为他们找到的工作,必须对得起学历。也有约10%的同学觉得自己潜意识中还坚守着本科生该有的“价值”。多年的成本投入,应该在这个时候得到回报。但他们往往忽略了这种“投入”本来就有风险。
【案例剖析】邵力宇因为考研没能成功,今年2月仓促地投入找工作的行列中。“跑过不少省内的大型招聘会,也参加过一些单位的面试,但一直没找到满意的。”
最让他哭笑不得的一次是,在宁波的一场招聘会上,他试着给一个培训机构的展台人员,递上自己的简历。“对方翻了翻简历问:浙江某大学?没听说过这个学校啊。他们开出的月薪,仅仅是500元。”
“不知道是他孤陋寡闻呢,还是我自我感觉太好,我觉得他们实在是没什么诚意。”回到学校,邵力宇在自己的博客上写道:“就算我们真的是白菜,但也不是烂白菜。”
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同学说,为了让他读好书,家里这么多年来花了很多钱。“如果我们不能找到一份稍微像样的工作,那怎么对得起自己,怎么对得起父母?”
多数学生遭遇“经验”困惑
【数据报告】在求职过程中,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什么?对于这个问题,50%的同学作了填写。我们注意到,超过66%的同学,都不约而同地填写了“能力”,有超过26%的同学反映,“经验”和“实践”为用人单位看重。
【案例剖析】尽管还没有签就业协议,但张胜强不太着急,如果他想留在现在实习的公司,应该没什么问题。张胜强说,他的自信来自于有丰富的实习经历。“现在许多单位要求有工作经验,考公务员也会有这样的要求,这对刚出校门的学生来说,挺难做到的,因为真正有用的实习机会并不多。”
在考研失利又暂时没有找到工作的时候,邵力宇趁着大四空闲,在杭州某政府部门实习。“主要协助做些数据统计和文字方面的事,和我们学的专业倒没有关系。”邵力宇说,“有些招聘单位看我的简历时,也不认为这是‘经验’。”
我们在调查中发现,许多同学担任过校园里各种组织或社团干部,但这其实并不是用人单位所看重的“工作经验”。象牙塔和外面的大千世界之间,隔着的并不仅是一扇校门。
●学生心声
发展空间远比薪水重要
对于已经成功签掉协议的杨再马来说,接下去他要面对的是参加银行的培训。“然后得在前台实践一年,熟悉银行的各种业务,希望将来能够做营销、管理方面的工作。”虽然和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同,但这是杨再马的理想。
一份看得到“未来”的工作,是这些毕业生们最为希望的。“在一个平台上,有发展前途最重要,薪水多少其实并不重要。”邵力宇说。
来自湖州长兴的男生张胜强已经有过三次实习的经历,从事电脑硬件服务和网站架构等。“这和我们学的专业不一样,看起来也是很底层的工作,但有个人兴趣在里面。这样的工作,能够不断提高自己。”
“面试、笔试、向有经验的同学了解如何应聘,都是学习的机会。”杨再马说,一次在某大型电子商务公司参加面试的经历,让他深有体会。“对方为面试各个环节所做的准备,都会让你觉得很专业。和其他求职者交流,应对考官的问题,都是很好的学习机会。”